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笃行逐梦,足音铿锵。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原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稳步推进,各级党员干部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在服务大局中担当作为,在聚焦主业中履职尽责,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奋进,书写了新时代组织工作的新答卷。
海原县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意志更加坚定、行动更加坚决。突出党的创新理论在党员干部教育中的首课、主课地位,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据了解,海原县深入实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训计划,持续实施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两大工程”,建立“入学测试、期中测试、结业考试”全链条考评机制。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66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4.5万人次。对新提拔的领导干部、新录用的公职人员、各单位重点培养对象实现全覆盖,推动全县党员干部精神状态和专业能力时刻在线。
在海原县的田间地头,群众时常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大伙都亲切地喊他“老穆”。
老穆名叫穆兰海,今年57岁,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高级农艺师,承担着海原县科技特派团荞麦燕麦产业发展体系建设及服务的重任,在海原县推广6个特色小杂粮新品种和3项新技术,示范和辐射推广面积达1.5万亩。开展新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服务群众5600人次。举办科技培训班10场次,培训1500余人。开展合作社产业化技术配套等,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主管部门和当地群众的欢迎。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海原县积极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组织实施人才工程,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不断涵养人才生态,人才支撑现代化建设能力实现量质齐升。
同时,海原县积极打造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专家服务基地、贾塘乡科技特派专家服务站等示范基地123处,引进示范新品种488个,实现新技术示范263项。总结凝练的“小型肉牛养殖户粪污好氧堆肥发酵与利用轻简化技术”被列入海原县主推技术。
在海拔近3000米的南华山脚下有个美丽的村庄——曹洼乡白崖村。
昔日的白崖村党支部曾被列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经过上下联动,动真碰硬根治顽疾,彻底铲除了恶势力滋生土壤,党组织政治功能明显增强,组织力不断提升。村党支部实现后进向先进的蜕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中,海原县建立县、街道(乡镇)、社区三级责任体系,完成11个社区105个网格全覆盖编号赋码。设立15个网格(楼栋)党组织、330个网格微信矩阵群。组建“火凤凰”“爱满黎明”等志愿服务队42支,推动95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党组织“多对一”共建,36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基层治理,有效凝聚治理合力。在东城社区、兴业社区建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红色直播间”,以规范管理与服务引导助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治理。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大学生、高知群体和新就业群体中发展党员,近5年发展党员748名。修订完善党内关怀帮扶资金管理办法,先后表彰“两优一先”134名(个),慰问生活困难党员、生活困难村(社区)书记等5752名,发放“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823枚。
目前,海原县426个基层党组织、11888名党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安全生产等“大考”中挑重担、打头阵,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党徽在振兴发展岗位熠熠生辉。
海原县将以“干字当头”的思想行动、“实字落脚”的担当举措、“走在前列”的拼搏冲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贡献海原力量。(全媒体记者 范本哲 马彦军)